跳到主要內容區
:::

超高齡台灣社會處方理念與實踐研討會 中正大學登場

發布日期 : 2025-11-15

[新唐人亞太台/記者方雅嫻/綜合報導]

「長照3.0」政策明年上路,為因應台灣社會快速高齡化的多元挑戰,台灣長者人權學會、中正大學高齡社會勞動與福祉研究中心,舉辦「超高齡社會處方理念實踐研討會」,邀請產官學界代表,共同探討如何以「社會處方」為橋梁,連結醫療、社福與社區資源,實踐共生共好的照護模式。

衛福部政次呂建德表示,最快今年底或明年初,台灣就將進入超高齡社會,這對台灣來說,不僅是挑戰,也是機會。儘管伴隨失智、失能人口提升,卻能結合台灣的科技與社區資源,將帶來更多可能性與方案。11月27日將向賴清德總統報告長照3.0,其中,回應超高齡社會解方,共生社區就是重要一環。

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指出,過去對於疾病多以醫療為解方,但往往可怕的不是疾病本身,而是失去陪伴與人生目標,單純靠藥物處方效果有限,結合社會處方概念,能真正從人、土地、社區結合互動,才是重要的觀念。

中正大學校長蔡少正也指出,中正大學所在的嘉義縣市,是高齡化最嚴重的縣市,高齡人口最多。中正大學一直以來與社區共融、共好,也讓年輕學子陪伴長輩,透過藝術創作、烹煮餐食、口述歷史,透過互動培養責任感與國家民主認知。

中正大學法律系教授兼社會責任辦公室執行長、台灣長者人權學會理事長施慧玲說明,「社會處方」(Social Prescribing, SP)源自英國公共衛生與基層醫療改革,透過非藥物性、社會性支持連結,促進身心健康與生活品質。她表示,社會處方不只是健康策略,更是一場以人權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革新。

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,分享「曹爸模式」,帶領醫療團隊走入社區,傾聽長者與家屬需求,提供照護資源,形成「醫院—家庭—社會」三位一體的照護網絡。

新港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陳錦煌則分享「新港素園」模式,以營造健康社區為目的的社會處方,透過社區醫師診斷與轉介,結合多元活動,促進身心靈健康,打造「健康社區生活共同體」,展現社區自主與互助精神。陳錦煌倡議,政府應將社會處方納入國家政策。

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,以「處方不只開藥」分享醫療與博物館合作開發的健康新處方,結合藝術與文化療癒,打造醫療與文化共創的社會體系。

不過,監察委員、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王幼玲提醒,社會處方雖是一種非醫療性的健康介入機制,並透過「人與社區資源」來促進整體健康,從醫療成本控管走向健康權與生活選擇權,是制度設計的關鍵轉折,但在進行社會處方簽時,應思考「誰可能被遺漏?」

王幼玲表示,衛福部長石崇良去年曾承諾將社會處方納入健保給付,王幼玲建議,健保給付前應評估制度風險,納入人權指標,同時擴大定義,不僅限於醫療服務,應將社會處方簽視為一種制度承諾,確保長者與障礙者能平等參與,「社會處方簽不只是資源連結,而是人權落實的途徑」。

國家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則表示,目前社會處方在社區層級跨域支援,仍尚待整合,連結員的專業培養尚未被重視,加上跨部會協調不足、資源分配不均,缺乏標準化轉介予評估機制,若真的要做到「公共力量幫助」需要有轉介流程標準化,公部門才能介入;至於經費、人力永續性也待加強,才能將熱情轉化為制度力量。

瀏覽數:
登入成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