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心金融歧視/特殊弱勢 不應該「殺無赦」
發布日期 :
2025-09-18
[經濟日報/記者仝澤蓉/台北報導]
中正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洪令家指出,純粹商業化的運作,不可能沒有歧視,不如正視其無可避免的存在,但是,要為特殊弱勢者,設計更具補償性的制度安排,不要對他們「殺無赦」。
洪令家曾任金融評議中心總經理,長期關注弱勢者的金融問題。她表示,在美國,雖然早有禁止歧視的相關立法,但據美國學者研究,真實的歧視,並未根本改善,歧視問題也從未消失。
洪令家認為,金融機構是營利單位,雖然主管機關屢屢要求落實普惠金融、公平待客,但是從實務上來看,「銀行的VIP大戶,就是可以享受到銀行更多的優惠,賺到更多錢,」「超級有錢的人到券商下單,一次就是幾億元,對照一張台積電股票也買不起的人,從本質上,就不可能被公平對待。」
又如近期傳出,有公股行庫拒貸「新青安」給收入不足150萬元者,「這件事讓大家知道,窮人很難借錢,這難道不算是歧視嗎?」
她認為,與其遮遮掩掩,不如正視社會上就是有歧視問題,但是針對特殊弱勢,政府要重視公共政策的介入,比如參考小額終老保險等方式,針對高齡者、低收入者、罹病者等族群,提供保障與資源。
玉山銀行消金處資深協理蔡宗樺手繪了一張他理想中的「反歧視金三角」,頂點是政府政策,左下角是金融機構,右下角是消費者,「要落實反歧視,每一角都不可或缺,」例如,政府可透過獎勵或補貼,鼓勵金融機構推出反歧視商品,金融機構以行動支持,消費者本身也要對反歧視有一定認識。
Lydia AI共同創辦人李俊毅也提到,AI年代如果要用數據解決問題,需要業者把資安做好,消費者也要能識讀AI,「我們發現大家對『AI健康分』的認識還是非常低,我們正努力讓消費者習慣『授權』提供資料。」
資料來源:
經濟日報
瀏覽數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