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BBC 中文》分析台灣「大罷免」:投票率、仇恨值與民眾黨選民將如何左右勝負?
[天下雜誌/記者蔣怡婷/綜合報導]
台灣將於 7 月 26 日舉行 24 場立委罷免投票,引發外媒關注。根據 BBC News 中文報導分析,儘管政治學者們對罷免投票結果之預期有不小差距,但多數觀察家均認同「投票率」、「仇恨值」、「藍綠動員成績」與民眾黨選民的投票意向,將左右本次結果。
在台北市街頭,罷免選情正在升溫。巨大的「同意罷免」和「不同意罷免」布條在路口並列,手搖旗幟的支持者、宣傳車和政治人物,忙碌穿梭街頭巷尾。
上述情景也在台灣其他多個縣市發生。距離台灣舉行首次全國性「罷免」投票僅剩一週,該選舉將決定 24 名在野黨國民黨立委和新竹市長高虹安的去留。
多名政治學者向 BBC 中文分析,這場選舉比過往都難以預測,「投票率」將關鍵影響選情,而民眾對個別立委的「仇恨值」及「民眾黨選票」流向,也是影響結果的變數。
目前正反兩方都在積極動員支持者出門投票,國民黨立委若被罷免超過6席,可能改變立法院當前「朝小野大」政治格局,使民進黨再次「完全執政」。
罷免的「投票率」門檻
台灣將於 7 月 26 日舉行 24 場立委罷免投票。
相較過往針對市長或單一民意代表的罷免案,這次為台灣民主政治史上「最大規模」的罷免選舉,約佔全國立委選區的三分之一,並主要集中在北部和都市地區。
目前所有面臨罷免的立法委員,都是 2024 年當選的國民黨籍立委。
台灣 726 罷免選舉名單。資料來源/台灣中央選舉委員會;圖/BBC News 中文 製作
多名政治學者告訴 BBC 中文,這是場「無前例可循」的選舉、「情況尤其難以預測」,地方選民參與罷免的「投票率」是決定結果的關鍵。
台灣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蕭怡靖告訴 BBC 中文,罷免投票率通常低於選舉投票率,會參與罷免投票的選民,需要更強的動力,包含較高的公民意識、政治參與興趣。
2020 年、2024 年台灣立委投票率分別都超過了 7 成。近 5 年來,幾次罷免選舉投票率則為 4 至 5 成。
蕭怡靖解釋,支持罷免方通常有較高投票意願,「因為罷免成功可以參與補選」,有改變政治現況的機會;另一方則是在維持,屬於防守狀態。
但他說,即使罷免方誘因較高,仍不同於參與一般選舉,「選舉是投給認同的候選人,罷免則是看仇恨值,選民還要討厭該立委到一定程度,才會去參與投票」。
台灣罷免選舉與一般選舉機制也有所不同,包含了「投票數」的低標。
根據台灣《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》,通過罷免必須達成兩項門檻:一是「有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數」,二是「同意票數達原選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」。
簡言之,即使投票結果是同意罷免大於不同意,若人數不達門檻,一樣無法形成罷免。
2022 年,時任無黨籍台北市立法委員林昶佐的罷免案,就是同意罷免票數大於不同意票數,但同意票數未達該選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,因此罷免失敗。
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告訴 BBC 中文,罷免方成功推動兩階段連署,氣勢較強,但聲勢未必能展現在「投票人數」上,加上投票日期時值暑假,也會產生影響。
她預估,這次 24 席中,只有約 2 至 3 席會被成功罷免,未必符合提起罷免的公民團體所期待。
藍綠「拼動員」的考量
台灣立法院自 2024 年大選後呈現「朝小野大」的局面,兩大在野黨國民黨、民眾黨聯手推出多項法案引發部分民怨,朝野在國會高度衝突對立,公民團體自主發起罷免行動。
值得關注的是,這場罷免選舉被認為可能使台灣立法院的政黨版圖重新洗牌。
目前立院最大黨國民黨共有 52 席立委,民進黨 51 席,2 席無黨籍立委屬泛藍陣營,若有「6名」藍營立委在罷免、補選過程中,被綠營立委取代,民進黨就能取得單獨過半的 57 席,擺脫「朝小野大」困境,使民進黨重回「完全執政」。
中正大學政治系教授蔡榮祥向 BBC 中文表示,現階段無論罷免方或反罷免方,都正在積極動員支持者出門投票。
蔡榮祥透過整理 2024 年立委選舉得票數及罷免門檻等數據,預估有 8 名立委「被罷免的機會較大」。
他解釋,罷免選舉只有「同意罷免」和「不同意罷免」兩種選項,這些當初因綠營分裂或無黨籍分票才當選的藍營立委,選情「相對最危險」,只要偏向綠營的支持者被整合、大量參與投票,通過罷免的機會就相對較高。
「藍綠基本盤接近的地方,國民黨沒有動員一定比例,也有可能會被罷掉,這次是『熱戰』,最終要看兩方動員對決狀況。」
國民黨支持者在台北集會,反對罷免國民黨立委。圖/jamesonwu1972@Shutterstock
「仇恨值」的影響
罷免選舉是投「仇恨票」,因此「仇恨值」較高的立委是這次的重點。
政大學者蕭怡靖說,這些立委在媒體曝光度高,由於立法院堅持黨團立場、時有爭議發言,而激起公民團體或民進黨陣營的反感。
專家觀察,黨團總召花蓮縣立委傅崐萁、台北市立委徐巧芯和王鴻薇等,都是在網路上負面聲量高、仇恨值高的立委。其中,傅崐萁、王鴻薇因為立場親中,在公民團體定調罷免為「抗中保台」的論述下,特別成為目標。
隨著投票日期接近,台灣藍綠兩黨也表態公開動員。
台灣總統兼民進黨主席賴清德日前強調民進黨「必須與公民力量同行」,認為這波罷免潮是台灣人民對國家安危的回應。另外,由罷免團體發起的「護國大遶境」,賴清德亦下達動員令,要求全體黨公職以實際聲援。
政治學者劉嘉薇指出,國民黨透過去年基隆市長謝國樑「成功反罷」的經驗,這次也積極應對罷免選舉,除了回歸選區動員「基本盤」,也在立法院提出增加國定假日「還假於民」、普發現金一萬元「還稅於民」等法案,試圖以「民生經濟牌」說服支持者。
選舉研究學者蕭怡靖分析,國民黨和民進黨內部團結度將影響兩方動員情況,國民黨部分面臨罷免的立委,因為派系分裂、有不同聲音,還能觀察到有同黨籍人士參與罷免遊行;民進黨方面,也因為涉及後續「補選」人選問題,若無法形成共識,就可能影響動員結果。
「如果這位立法委員當時在黨內初選就面臨高度競爭,那這次大罷免,黨內市議員、同黨籍人士跟支持者會不會出來支持他?」
民眾黨選民流向何方?
美國智庫「蘭德公司」政治學家郭泓均(Raymond Kuo)向 BBC 中文表示,投票率將這場罷免選舉的關鍵,尤其是民進黨與國民黨的動員情況,「但變數在於民眾黨」。
民眾黨現為立法院第三大黨,有 8 個席次,在兩大黨席次都未過半的情況下,被視為「關鍵少數」。
他解釋,2024 年總統大選中,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的得票率高於政黨票,「代表許多選民是為了他而投票」,但柯文哲並未參與這次罷免,「這些選民會投票給誰,甚至是否會投票,可能是關鍵因素」。
蕭怡靖也指出,民眾黨支持者投票傾向並不一致,該黨支持者多數為年輕選民、對藍綠兩黨沒有傾向,「他們有可能投下罷免票,但民眾黨也有人支持國民黨,過去大選有藍白合呼聲,加上柯文哲的案件,有些民眾會忿忿不平」。
也因此,即使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多次為國民黨站台,試圖動員其支持者反罷免,選民的投票意向還是分裂且難以預料。
劉嘉薇分析,民眾黨起初不願表態,內部有所爭執,但發現「不加入這一次罷免,會沒有聲音」,選舉結果也攸關其存亡,「如果未來國民黨失去優勢,民眾黨跟國民黨加在一起仍低於民進黨的席次,關鍵少數也就不再關鍵」。
7 月 26 日的罷免選舉即將來臨。圖/jamesonwu1972@Shutterstock
民主的活力與隱憂
這波罷免潮自 2025 年初醞釀,最終成為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罷免行動。
除了 7 月 26 日的罷免選舉,第二波罷免選舉也將在 8 月 23 日舉行,另有 7 件藍委罷免案,將在當天和「重啟核三公投」一同進行投票。
政治學者郭泓均認為,這場罷免行動最初主要是由社會運動與獨立非政府組織推動,彰顯了「台灣公民社會的活力」。「至少在初期,民進黨和反對黨一樣對這些行動感到意外,並未主導。」
他指出,若這次有超過 6 位藍營立委遭罷免,最直接的影響是,至少到補選之前台灣將再次出現「完全執政」。「關鍵在於民進黨如何運用這段時間。我預測他們會通過國防預算增加,以回應美國要求將國防支出提高至 GDP 的 3% 以上,也可能讓先前提名的憲法法官上任。」
對於台灣接續的罷免行動和政治發展,郭泓均認為,值得期待的方向是促使台灣各政黨專注於內部改革、組織強化,以及深化與公眾與黨員的制度性互動,「政黨越能代表並回應公民,就越有可能在關鍵政策上找到可行的妥協」。
但他也指出隱憂,罷免行動可能開啟未來選舉中「自動罷免」的先例。「政治人物等於要贏兩次選舉:一次是正式選舉,一次是一年後的罷免。長期來看,他們實際上只有一年時間能推動政策,這對民主治理不利。」
選舉學者蕭怡靖認為,罷免選舉若成為「政治競爭」工具,對台灣民主政治將有負面影響,「台灣會不斷進行政治動員,對整個發展來講是高度的內耗」。
他解釋,由於罷免是高度仇恨值的動員,容易造成「情感激化」,台灣民眾將拉高與他立場相反陣營、不同立場民眾的厭惡與仇恨。
蕭怡靖也指出,若這次大罷免不成功,根據選制,未來這些國民黨立委都不能再被罷免,藍白持續在立法院掌握多數席次,「可以想像未來兩年多,他們會採用更激烈的手段跟執政黨對抗」,持續升高台灣社會的對立與衝突。
4 月 19 日,罷免團體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辦「拒絕統戰,守護台灣」大會。圖/KOKUYO@Wikipedia CC BY-SA 4.0
(本文授權轉載自「BBC News 中文」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