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全球掀起智慧城市風潮,台灣也不例外。然而,在運用科技改善城市問題的同時,更不能忽視人權、法治等議題。由中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熊博安率領的跨領域團隊日前獲科技部「回應國家重要挑戰人工智慧專題研究」國家型計畫補助,將導入科技解決空氣污染、河川污染及交通改善等,打造既符合居民福祉又可信任的智慧城市。
根據聯合國估計,2050年全球超過70%人民將居住在都市,為了舒緩人口快速集中帶來的衝擊,各國紛紛在城市治理上積極運用物聯網、邊端運算、大數據等資通科技。而智慧城市要能永續發展,更要深入關注隱藏在科技背後的平等、法治、善治、公民信任及隱私權等議題。
系統架構無法即時更新、影像畫面因天氣不佳而模糊不清、移動式UAV影像及終端AI技術未整合等,這些都是傳統的指揮與監控中心(ICCC)長久以來的問題。此外,傳統ICCC的行政組織法也未因應智慧城市發展,以及未將永續發展目標列入監控範圍。因此,中正大學跨領域團隊提出「永續智慧城市之指揮與監控中心設計」,將聚焦於結合AI邊端、影像強化技術、自動化部署、可信任AI檢驗機制及法治善治等關鍵指標,來解決傳統ICCC的問題。
中正大學表示,這項跨領域計畫以可信任AI平台建置、AI人社與法治善治、永續智慧城市應用為發展目標,著手開發資料治理、AI模型自動部署、影像強化、無人機邊端AI、空污檢測、河川污染檢測、跨鏡頭車輛追蹤等核心技術,並將完成相關檢驗標準和法治善治需求。未來該計畫更將實際在國內和印度各一座城市中落地,打造智慧城市的標竿典範。
為了提升台灣AI研究動能,以AI前沿技術與成果,回應當前挑戰和重要議題,科技部推動國家型重點計畫「回應國家重要挑戰之人工智慧主題研究專案」。今年全國大專院校68件申請案歷經嚴謹的評選,最後核定通過13件主題研究群、4件核心攻堅技術,而中正大學跨領域團隊也名列其中,並獲1800餘萬補助。
中正校方指出,此次跨領域團隊計畫包含8項子計畫,團隊成員橫跨中正、雲科、台東3所大學。其中,中正大學共4個學院7位教師參與,包含資工系教授熊博安、副教授江振國、機械系教授王祥辰、法律系教授施慧玲、劉建宏、政治系教授李翠萍、資管系教授許巍嚴,在人工智慧、影像技術、法律與社會等研究領域都具有相當豐碩的智慧城市推動經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