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:::

農村生活感觸化為文字 中文所陳凱琳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雙料特優

農村生活感觸化為文字 中文所陳凱琳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雙料特優
農村生活感觸化為文字 中文所陳凱琳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雙料特優

 

 屏東鄉村長大的陳凱琳,因為來到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班就讀,在往返嘉義、屏東之間,從觀察四季景色轉變,開始將自己從小生長環境、人物及經驗寫成文字。日前陳凱琳不僅以小說「美麗的阿雄」描寫家中飼養的公雞與農村生活,也透過散文「厝鳥仔」寫出她與阿嬤的日常互動,分別拿下「教育部文藝創作獎」學生組短篇小說、散文雙料特優。

 「因為我是客家庄長大的,寫了有關的題材才慢慢走上文學創作。」陳凱琳說,在就讀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班之前,幾乎沒有文學寫作經驗,當時在中文系江寶釵老師的民俗文學課堂中,學習將田調轉換成文本並寫成小說,成為開始書寫的契機。而在家鄉與阿嬤互動、生活環境更是她的靈感來源,也是讓她感到真正在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。

 陳凱琳說,小時候都跟在阿嬤身邊,常常聽阿嬤講起少年時期的回憶,阿嬤很會講故事,只是後來身體狀況不好,於是才開始將阿嬤的回憶寫成小說投稿,後來也慢慢轉為書寫回憶阿嬤的散文。

 這次獲獎的作品中,小說「美麗的阿雄」是以家中飼養的公雞為主角。陳凱琳說,因為從小都要幫忙下田養雞,這些雞、鴨、鵝在人類的生活中有其角色存在,好像處在同個世界卻又像平行空間,有屬於他們的時間感、家族和故事。而「厝鳥仔」則是陳凱琳描寫阿嬤拿著竹竿趕屋簷下小鳥,猶如仇人般的心境,直到阿嬤生病臥床,少了聊天聲、電視聲只剩呼吸聲時,才發覺原來細微的鳥叫聲對阿嬤來說一種干擾,「好像會一直提醒在這個空間只有自己一個人,是寂寞的、孤單的、煩躁的,剛好鳥叫聲就會把那些厭惡的感覺放大。」

 2018年陳凱琳寫了第一篇關於阿嬤的短篇小說之後,開啟一連串的書寫與投稿。她除了撰寫屏東山海與人物風景的長篇小說《藍色海岸線》獲屏東縣作家作品集寫作計畫,也以回憶母親娘家「馬崗漁村」的紀實小說《曙光─極東秘境馬崗回憶錄》獲選第82梯次好書大家讀優良少年兒童讀物、2022法蘭克福書展台灣館展書,以及客家短篇小說合集《藍之夢》獲國家文化基金會創作補助與出版。

 不同於網路小說有讀者留言互動,陳凱琳每一次投稿都會期待入圍獲得評審的講評。對明年即將博士班畢業的陳凱琳來說,這次獲得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兩項特優是一個里程碑,是她最後一次以學生身份投稿,而明年她還計畫將她撰寫阿嬤的散文集結出版《恆河沙數的我和她》散文合集,從記錄一個私我的小阿嬤,看見大時代下一種關於大阿嬤的模樣。

瀏覽數: